以下文章來源于:動脈橙果局
今天我們要講的獨角獸只有一個定位:科研成果轉化,即在醫療領域從實驗室跑出來的獨角獸企業。
根據最新發布的《2021全球獨角獸榜》榜單顯示,我國生物科技行業(Biotech)獨角獸企業數量上榜16家,其中我們分析出靠科技成果孵化而出的獨角獸企業共有6家,總估值超百億。
這并不容易,創業本質上就是場大浪淘沙,尤其是對商業運作并不熟悉的科學家群體來說,創辦一家公司更是需要“過五關斬六將”。
對此,我們將分析這6家與科研成果轉化相關的獨角獸企業,描畫出它們的共同畫像,并希望為正在創業和即將創業的科學家所借鑒。
#01 合理的團隊組建:科研與商業兼具
一支合格的創業團隊由兩種角色組成,即科學家與商業人才,他們分別代表了科研能力與企業管理能力。
第一個角色是科學家,這6家獨角獸企業的創始人行列都有科學家的身影。事實上,科學家攥著實打實的技術成果,他們自己開公司能夠迅速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還坐擁豐富的科技資源,更容易把高質量的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以瑞科生物為例。公司創始人劉勇是一個深耕HPV疫苗研究的科學家,創辦瑞科生物前在CDC(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擔任HPV疫苗開發的主要負責人。這段經歷也讓劉勇結合自身科研優勢,布局開發及商業化HPV疫苗管線,專注REC603九價疫苗研發工作,并有望成為首款國產HPV九價疫苗。
除此之外,公司還集聚了一批“科研經歷+CDC工作經驗”的科研團隊,其中首席醫學官張建慧,不僅在CDC擔任過教授,更是在賽諾菲、默沙東等全球頂級的疫苗企業擔任有關負責人,公司首席科學家洪坤學,曾在美國加州大學和杜克大學擔任過研究學者,歸國后,也一直在CDC從事疫苗研發工作。
總體來說,瑞科生物以劉勇為首的核心團隊從業經驗豐富,普遍有20年左右的疫苗研發經驗,特別是還有CDC經驗的加持,更有利于讓科學家了解國家疫苗研發的方向,因此瑞科一出世,就迅速成為中國HPV疫苗行業最具競爭力的企業之一,并獲得不少資本的青睞。
但其實,創業光有科學家還遠遠不夠,因為在科研轉化過程中,科學家最主要的價值在于打通技術難關,實現前沿技術的突破,因此企業商業化的運營管理需要搭配第二個角色,即商業人才。
作為商業精英,他們更加熟悉市場與產業布局,并進一步拓展公司業務。因此我們發現,在這6家獨角獸企業中,商業人才的加入能快速幫助企業步入正軌。
我們從碳云智能的發展史中分析,在技術研發上,碳云智能以李英睿學者為主導,但在公司的實際運營上,則是由豐富商業經驗,帶領華大股份進入上市軌道的王俊為主心骨,幫助公司地域擴張和布局產業。
2016年,王俊帶領團隊進行企業擴張,與當地政府合作建立歐洲島國馬耳他分公司和Israel分公司,并且收購以色列人工智能公司Imagu視覺技術有限公司,利用其圖像理解技術協助后續數字生命生態系統的開發,通過建立子公司與收購,碳云智能成功落地招牌——“覓我?”平臺。
基于“覓我?”平臺,王俊開始進行商業布局,與多方合作,豐富業務管線,2018年-2019年,碳云智能聯手東英金融、大成食品布局精準營養領域,并且與珠海市政府、BSI機構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為客戶提供多項服務,包括精準運動、精準護膚、精準營養和助力健康App開發平臺等6項業務。
從團隊組建來看,創業的開始需要科學家提供一個“好點子”,這正來源于科學家在技術領域的積累,而在創業過程中,科學家需要商業人才合伙,彌補他們在商業領域的空缺。
#02 聚焦前沿技術領域,專攻硬科技
通過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這6家獨角獸企業的目光集中在“人工智能”、“mRNA藥物”、“基因技術”、“分子診斷”、“合成生物”等前沿技術領域,而這些技術全部都屬于硬科技,不僅具有較高技術門檻,還有明確的應用場景。
實際上,硬科技是這6家獨角獸企業誕生和發展的底層邏輯,在細分領域上,生物創新藥共有3家,體外診斷共有2家,碳云智能則是結合AI優勢,搭建智能平臺提供醫療服務。
而獨角獸們選擇硬科技賽道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首先是硬科技的技術壁壘高,一旦研發成功將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回報。以體外診斷為例。在整個分子診斷最上游的測序設備領域,因為技術、專利等極高的壁壘,目前國內市場僅有華大智造、貝瑞基因等少數玩家入局。
進軍體外診斷行業的博奧晶典,利用完整的分子檢測系統,研發出全球第一張耳聾基因芯片,以此打造企業“明星產品”--新生兒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并快速布局,截至2021年,博奧晶典全國接受芯片篩查的新生兒人數突破 500 萬。
其次是硬科技應用場景熱門,有利于企業抓住行業風口。
《成為獨角獸》中談道:“獨角獸之所以是獨角獸,關鍵不在于顛覆,而在于創新,持續滿足用戶(客戶)的需求?!彼跃劢鼓切┪礉M足的臨床需求成為企業的真正的定位,
以當下最吸金賽道之一的mRNA藥物(疫苗)技術為例。從市場規模來看,mRNA疫苗市場空間巨大,預計到2025年全球mRNA藥物市場規模將達51.2億美元,同樣從投資端來說,2021年我國mRNA領域投融資金額達1361百萬美元。
而作為國內最早布局mRNA新藥研發企業之一的斯微生物,目前已打通20余項研發管線,涵蓋了mRNA傳染性疾病疫苗和癌癥疫苗,其中抗新冠變異株(二代)mRNA疫苗也正在加緊研發,斯微生物抓住了火熱的賽道,2021年6月,斯微生物宣布正式完成12億元新一輪融資,其中不乏有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藥明康德等頭部基金,企業估值也達到65億人民幣。
因此,除了人之外,企業還需要過硬的技術,不僅壁壘要高,模仿者不易追趕,還要契合市場需求,找到最大的市場空間。
#03 注重研發速度,豐富產品管線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搶占市場份額場這場比賽中,速度成為關鍵因素。
因此加快研發進程,打造出First-in-class創新產品,實現“兩條腿走路”變得十分重要,即獨角獸們通過與其他制藥企業達成合作開發,搭配上自主研發,在保證自有研發實力的基礎上,注入新鮮血液。
以天廣實生物為例。通過與康諾亞、百奧賽圖、諾誠健華、恒瑞、貝達藥業聯合開發,搭建起合作網絡,貫穿了“臨床前階段-臨床-商業化階段”藥物研發到轉化的全過程。
具體來說,在臨床前階段,依托ADCC(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增強抗體平臺,天廣實與康諾亞達成為協議共同開發一種CD47抗體MIL95;在臨床階段,又與諾誠健華聯合開發MIL62與ICP-022治療血液腫瘤疾病的臨床試驗;最后,依托恒瑞醫藥成熟的市場推廣及銷售網絡,以加速產品的商業化進程。
截至目前,天廣實以抗體研發平臺為基礎,與廣泛與外界達成合作,已經開發了差異化的產品管線,包括6種臨床階段的在研藥物、6種具有代表性的臨床前在研藥物。
圖:天廣實生物臨床階段產品管線(來源:官網)
其中,天廣實布局的第三代抗CD20抗體MIL62是中國首款及唯一一款進入 III 期注冊試驗階段的抗 CD20 抗體,在搶占市場份額上,具有一定的優勢。
此外,我們通過產品管線還發現,企業注重覆蓋多個潛力品種。在腫瘤領域,天廣實瑞科共布局了5條管線,分別是MIL62、MIL93、MIL95、MIL97、MBS301,而公司的布局邏輯則在于——重點攻占國內淋巴瘤市場,在實體瘤市場中同步展開。
總的來看,這6家獨角獸企業以自研為主,與其他企業合作研發為輔,加快其研發速度并豐富研發管線布局,盡可能地快速搶占市場。
#04 平穩的融資節奏
初創企業的正常運作需要募資的推動。
實際上,募資往往是伴隨著初創企業的成長,而里程碑成就往往是讓更多投資人相繼加碼的動力,在正常情況下,初創企業在平均一年內或者平均兩年內完成一次融資。
獨角獸的融資過程也不例外,從2016年成立至今,斯微生物共完成了6次融資,平均一年完成一次融資。
事實上,在早期融資過程中,團隊影響力與故事性比較突出,科學家創始人代表著前沿科技,代表這科研高水準,資本更加傾向于“看人”,在這個階段,科學家成立的公司往往能快速融資。
但在后續的融資過程中,資本對企業發展的關注后來居上,他們更加看重企業里程碑以及市場給出的估值判斷,里程碑能夠讓資本看到企業的發展與進步,而市場估值則是讓資本看到企業的前景。
在2021年1月4日,斯微生物旗下mRNA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苗項目被批準開展臨床試驗,2021年3月,又結束了Ⅰ期臨床試驗,成為第二個國內自主研發疫苗企業,這兩個里程碑助力企業,同年6月,斯微生物完成12億元的融資,并進一步加快新冠疫苗臨床研究。
當然,這是資本選擇獨角獸企業的一面,反過來,獨角獸企業也在選擇資本。
獨角獸們更加注重將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相結合,這樣一來,不僅能夠獲得資金上的支持,還可以給企業提供成長方面的賦能,包括人才引進、國際合作、產品申報、臨床試驗等多方面的幫助。
在天廣實生物的融資過程中,不僅接受千杉投資、中信證券、嘉實基金等多類型資本投資,也接受了恒瑞醫藥的投資,并與恒瑞醫藥就第三代抗 CD20抗體 MIL62達成大中華區商業化合作,借助恒瑞醫藥成熟的市場推廣及銷售網絡,加速MIL62的商業化進程。
最后,通過描述這6家獨角獸企業的畫像,我們發現團隊、技術、產品布局和融資節奏是企業發展的幾大因素。具體來說,首先是團隊和技術為企業定調,通過科學家和商業人才的合作,選擇具有轉化價值且有發展前景的技術領域;其次,豐富的產品管線和平穩的融資節奏在一定程度能讓資本看到企業發展進程,并給出合理的市場判斷。
實際上,在科研成果轉化的過程中,從團隊、技術、產品布局和融資多維度進行考量,才有可能將創業風險降到最低,并逐步成長為獨角獸。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資本立場,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本平臺留言,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