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起,港交所按照新規接受上市申請,針對醫藥企業,核心產品已通過概念階段、以研發為主專注開發和新產品等條件,仍可根據第十八A章而被視為適合上市。簡言之,即還沒有產品上市,尚未盈利的生物公司也可以有條件地視同為適合上市。
杏澤資本合伙人強靜認為,此舉將吸引更多創新藥企前往香港上市,將會推動生物技術行業的發展。
生物技術行業在前期是嚴重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對研發的投入需求非常高。根據德勤測算,單個創新藥研發成本從2010年的11.88億美元飆升到2017年的19.92億美元。
與此同時,生物制藥產業鏈可以分為研發、測試、銷售三個階段,生物藥品的研發周期一般長達10年。前期資金投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過去受限于大陸及香港資本市場的限制,尚未盈利生物技術公司只能選擇美股市場。2015年,和黃和黃中國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和百濟神州相繼在納斯達克上市,2017年,再鼎醫藥也赴美上市。這三家公司都是在尚無產品問世的前提下上市。而現在看來也有不錯表現,目前和黃中國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股價已經翻倍;百濟神州有限公司股價漲了6倍。
美國資本市場對于生物技術型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2017年上半年,美國已完成的IPO達到69宗,以生物技術企業為主的醫療健康板塊就有14宗IPO,位居各行業之首。
此次,港股改革為這些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為生物技術公司提供了本土上市的發展機遇,有利于將優秀的企業留在中國市場。
杏澤資本強靜透露,港股新政對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路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已經有企業轉變原有的上市計劃(包括將上市時間提前,和改變上市地點),借路香港登陸資本市場。包括杏澤資本投資的公司中已有數家生物科技企業準備申請,例如中國抗體、Ambrx、方恩醫藥。杏澤資本目前管理資產規模超過20億元,在生物制藥領域已經布局了近20家公司,
港股改革顯示了對生物制藥行業的看好。生物技術領域是一個有著巨大市場潛力的行業,被認為是下一個“十萬億”產業,億歐智庫的報告顯示,從全球醫藥市場的總體銷量看,生物藥2012~2017年的復合增長率達7.7%,高于化學藥4%的增速。
光大證券觀點認為,港交所對于生物科技公司的大力扶持值得讓投資者對于今年優質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以期待。結合醫藥板塊當前基本面正處于回暖過程中:醫保調整、招標落地等因素刺激下,醫藥行業整體受到需求拉動顯著,醫藥可能是貫穿全年的投資主題,值得重視。
當然,并非隨便就能獲得資本青睞。
醫藥界投資風險較大,尚未盈利的生物制藥公司產品多處于在研階段,從概念到商業化生產還有一段距離,臨床試驗的進展對公司未來前景影響很大。
企業需要考慮上市成本,以及上市成功或者失敗是否會對企業經營產生重大風險。強靜強調,從投資角度來看,具有領先研發能力和產品,尤其是在國際市場具有先進性,有強大和經驗豐富的團隊,有強大的股東背景和資源的大陸生物科技企業會更受青睞。
附:未能通過現行上市規則任何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如具備以下特點,仍可根據第十八A章而被視為適合上市:
1、生物科技公司必須至少有一只核心產品已通過概念階段。根據核心產品是否已達到相關產品類別的發展進度目標,來厘定該產品是否已通過概念階段(具體分析見下段);
2、必須以研發為主,專注開發核心產品;
3、上市前最少十二個月一直從事核心產品的研發;
4、上市集資主要作研發用途,以將核心產品推出市面;
5、必須擁有與其核心產品有關的長期專利、已注冊專利、專利申請及/或知識產權;
6、如申請人從事醫藥(小分子藥物)產品或生物產品研發,證明其擁多只潛在產品;
7、在建議上市日期的至少六個月前已得到至少一名資深投資者提供相當數額的第三方投資(不只是象征式投資),且至進行首次公開招股時仍未撤回投資。倘申請人是由母公司分拆出來,又能以其他方式向港交所證明其研發和生物科技產品有相當程度的市場認可(例如與其他發展成熟的研發公司合作),則港交所未必會要求申請人遵守這項規定。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