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8-2023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生物醫藥市場規模約為1458億元,2106年,市場規模1344億元,復合增長率高達7.8%。從市場規模來看,我國生物醫藥行業規模正逐漸擴大,各個細分領域均得到了較好的發展,2023年規模產值有望突破萬億,成為諸多產業中的“獨角獸”。
但是,2017版的《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從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新加坡過去20年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發展經驗來看,始終存在著“投資十年,十億美元”最后可能以失敗告終的“雙十定律”。其實,本質上這是生物醫藥產業 “周期長、風險大、效益高” 的行業發展規律。目前,國內企業也困于這樣的發展難題。那么如何破解國內生物醫藥企業的“雙十定律?且先看目前國內生物醫藥目前的產業瓶頸。
專業人士分析目前國內生物醫藥企業難以突破“雙十定律”核心因素主要有兩點。
目前,歐美國家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的產品占60%~70%,市場份額占65%~70%以上,并且這個比例在迅速擴大。目前全球銷售額最高的10個生物技術藥物中,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的產品占8個。而我國已批準上市的生物技術藥物中只有促紅細胞生長因子(EPO)、中國倉鼠卵巢細胞(CHO)表達的乙肝疫苗、p53重組腺病毒注射液、抗EGFR人源化單抗等為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的產品。它們在我國生物制藥市場所占份額小于10%,處于非常次要的地位。而且,在在研產品中只有尿激酶原、凝血因子(還處于臨床前研究)和幾個進口產品為CHO表達的產品,與歐美的以CHO細胞為代表的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產品占絕對優勢形成了鮮明對比。
中和某些細胞因子的拮抗劑由于副作用小、療效好等突出優點,成為歐美國家新藥研發的熱點。例如,美國FDA批準了3種中和TNF-α的抗體類藥物,嵌合抗體英利昔單抗(Infliximab,商品名Remicade)、受體-Fc融合蛋白依那西普(Etanercept,商品名Enbrel)和人源抗體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商品名Humira),前兩種產品的年銷售額均超過20億美元,還有多種TNF-α拮抗劑處于臨床試驗中。而我國拮抗劑類藥物的研究開發非常有限,以大腸桿菌表達的細胞因子類產品卻轟轟烈烈。這種過多重復研發低分子量、結構簡單的蛋白藥物,而基本放棄高分子量、結構復雜的蛋白質的表達和生產的做法,嚴重背離了生物制藥發展的主流,將對我國生物制藥的未來帶來危害。
目前,我國不僅基因重組治療性抗體上游構建技術嚴重落后于歐美,而且大量生產抗體的動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仍處于實驗室制備技術層面,即便是鼠源單抗,還是通過小鼠腹水這種難以控制質量的方法生產。這是造成我國生物制藥產業與國際發展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大腸桿菌發酵技術以及產物純化技術都是相對簡單的生物制藥生產技術,容易掌握,這些產品的基因及蛋白序列沒有專利保護,而生產工藝專利幾乎對產品開發沒有限制作用,因此我國現有不少大腸桿菌表達的干擾素、白介素、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等生長因子的生產企業,而他們的生產規模均在幾十克/年水平(即實驗室規模)。然而,用動物細胞表達的技術門檻高的生物技術藥物,在國內則極少有問津者。我國生物制藥領域的這種浮躁作風使有限的資源不能被分配到真正有發展、代表生物制藥“主流”的以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的產品的研發與生產上。即使我國批準上市的幾個動物細胞表達的產品,如EPO和乙肝疫苗,其生產也還處于初級狀態,一些廠家甚至還是用轉瓶培養生產。我國有20多家EPO生產商,但沒有一家年生產能力達到100克/年這種實驗室規模的產量。微克級劑量藥物的開發尚困難重重,劑量在克級/人的抗體類藥物更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