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技術評論》每年都會發布一份“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在科技界它被譽為“預言之書”,而今年的榜單中有兩項技術都屬于生物技術。
雖然“二十一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被無數次“證偽”,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無論是布局已近10年的投資機構,還是近年來重金入局的傳統互聯網、保險等巨頭和主流投資機構,對生物醫藥的關注度日益增加。
生物醫藥的高專業性和高門檻,使得引領世界下一波科技進步的必然是生物醫藥行業。換句話說,生物醫藥領域是未來誕生獨角獸的集中爆發領域。
時代紅利和政策紅利
談到膾炙人口的新經濟,多數人想到的會是以BATJ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而“新經濟”自誕生以來代表的就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術革命以及由信息技術革命帶動的、以高新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
自互聯網公司紛紛轉型為科技公司,科技創新成為新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加持下,長期退居二線的生物醫藥成為新經濟的新亮點。
在DeepMind CEO 哈薩比斯看來,AI首先會在兩個領域部署,一個是醫療、一個是交通,比如醫學診療和自動駕駛。
但與其他產業不同的是,AI運用到醫療產業不僅需要攻克技術上的難題,更多的是要打破醫藥行業本身的壁障,那就是大量研發投入、漫長的有效性驗證周期以及繁復的醫學認證體系和政策。這就意味著可以市場化的產品極少,落地難度極高,盈利能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得到證明。
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生物醫藥的發展,但真正打破僵局的還是政策的春風。
今年開年,港交所宣布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新政,其中針對生物科技產業的利好政策包括允許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業申請在港上市。
資深投行人士表示,港股投資人今年最關注的或者說最喜歡的方向非常明確,就是TMT和生物醫藥企業。
而A股市場所設定的門檻雖然高于港股市場,但也放開了對盈利的限制。政策對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的重視與扶持使得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紅利。
對于醫藥企業而言,為了長期發展和鞏固技術優勢,研發投入巨大、藥物研發失敗率高,使得凈利潤受到極大影響,從而達不到IPO標準,或者上市后得不到合理的估值和定價,現在這種情況在逐步改善。對于具有高潛在價值的創新生物科技企業而言,長期無可市場化的產品,讓尋求短期高回報的資本望而卻步的狀況也大為好轉。
自此,生物醫藥創新企業尋求上市的難題大幅得到改善。這就意味著行業正迎來資本的春天。
2017年是生物技術風險投資迅速增長的一年。而2018年才剛剛過去三個月,全球生物技術領域的投資就出現井噴,美國福布斯近日發布的一篇生物技術投資分析報道指出,2018年短短2個月內,生物技術創業公司已籌集到的投資金額就已超過2014年之前任何一年的全年投資總額。
產業政策頂層設計的變革,疊加資本市場的推動力,將極大激發生物醫藥行業的創新積極性,行業創新正邁入“黃金時代”。
未來世界經濟主導產業
據麥肯錫的統計,全球TOP 50的獨角獸中,中國占到32%,差不多全球三分之一的獨角獸在中國。而在醫藥健康領域,中國的獨角獸公司正不斷冒頭,10億美元俱樂部的成員正在不斷增加。
這是外部環境的機遇,龐大的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過去五年政府強有力的醫療監管改革、VC/PE投資力度大幅上漲,上市政策紅利等,使生物醫藥行業目前在中國的機遇是歷史前所未見的。
可10億美元估值就能體現生物科技企業的潛在價值么?
顯然不是。
目前,無論是在硅谷還是在中國,大量的數據都控制在Facebook、Google、BAT等科技巨頭手中,很多初創公司獲取數據的成本很高,數據壟斷正在延緩創新。雖然趨勢和風口切換速度越來越快,但出現大體量的公司越來越難。
互聯網科技巨頭早已意識到時代在不停地更迭,公司終會被取代,因此巨頭們正用自己的資本積累拖延可能會被淘汰掉的時間線,進行自我轉型和自我創新。技術收購和并購就是其中最高效的手段,創新公司很難逃脫大公司的科技生態。
數據壟斷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站隊,即使是現在大熱的區塊鏈也很難打破這種壟斷,因為無論是阿里還是其他科技巨頭早已將區塊鏈技術納入自己的自我轉型戰略之中。而最有可能打破這一壟斷,成長為新的科技巨頭的領域就是生物科技。因為這是傳統科技巨頭并不擅長的領域,數據的收集之路還很漫長。加上極高的專業性和門檻,獨立門戶成為可能。
最重要的是,從世界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趨勢來看,生物醫藥技術正處于大規模產業化的開始階段,預計2020年將進入快速發展期,并逐步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產業。
許多國家都把生物技術產業作為21世紀優先發展的戰略性產業。而目前歐美少數發達國家在全球生物醫藥市場中占有絕對比重。全球生物技術公司總數超過4000家,其中76%集中在歐美,歐美公司的銷售額占全球生物技術公司銷售額的93%!
潛在市場空間可想而知。生物醫藥行業需要大量資本,只有借助資本,才有可能出現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醫藥企業。
對于生物醫藥行業而言,未來出現更多價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十角獸”創業公司會是常態,而偉高達投資的Samumed就是其中一員。
偉高達生物醫藥之路
偉高達在多年前就看好生物醫藥,多年前投資的Samumed以120億美元的估值已被評為美國七大獨角獸之一。
Samumed專注于再生醫療,通過革命性的治療,能讓患者的頭發、皮膚、骨骼和關節再生。它被譽為當今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生物工程創業公司。
高估值的背后在于Samumed的多元化藥物組合在商業領域是史無前例的, 其研發的藥物對于人體或動物的治愈能力已經在軟骨、骨頭、脊椎椎間盤再生、新發再生、皺紋消除、原發和繼發性癌癥消除、奧爾茲海默癥及癡呆治療、失明治療、癱瘓治療等多個領域被相繼證明。
除了Samumed,其近期投資的運用深度學習技術加速藥物發現的AI生物醫藥企業Atomwise也受到了國內外眾多投資機構的追捧,最近完成了4500萬美金的A輪融資,有望成為AI生物醫藥領域新的獨角獸。
自主創新是生物醫藥發展的關鍵,因為創新藥是國際大藥企幾乎百分百的收入來源。
國際跨國藥企的主要盈利模式依然是以創新藥研發為主,通過在研發領域投入大量資金,期望獲得“重磅炸彈”級的產品并迅速推向市場。然后通過在專利期內高定價,高毛利來迅速獲取巨額利潤。
但高投入和高失敗率使得眾多藥企陷入盈利困境,很多企業每年在新藥研發失敗上的代價往往高達數十億美元。據悉,研發一種新藥平均需要花費14年時間、耗費25億美元,全球藥物研發的模式難以為繼,人類面臨現有制藥產業發展模式的根本性挑戰。
而Atomwise就是一家利用AI幫助新藥挖掘的AI生物醫藥企業,也是至今為止第一家將深度神經網絡用于藥物開發的商業化公司
Atomwise期望利用AI,通過對藥物分子進行理性的設計,在源頭剔除掉那些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分子,只挑選最有潛力的分子進行篩選。更棒的是,在進行設計和評估時,甚至不需要合成這些分子而是在虛擬中進行。因此Atomwise有望解決當下新藥研發生產率不斷下降的難題,顛覆當下的研發格局。
下一步偉高達將利用在國際醫藥領域積累的豐富投資經驗,與中國的具體產業相結合,把國內生物醫藥技術領域作為重點關注賽道。
3月22日,偉高達聯合國家級高新區,共同發起設立莫干山德馨生物醫藥科技創投基金,由全球基金管理人偉高達創投負責管理。該基金將通過股權投資重點扶持尖端的生物醫藥和健康科技項目,關注涉及數字化醫療、生物科技、診斷技術、精準醫學、醫療器械等細分領域的創業項目,推動企業在技術和市場中的海內外合作,促進企業的資本運作,助推當地生物醫藥產業鏈整合發展。
估值泡沫下的理性投資
投資者對生物科技的熱情,也正在醞釀一些隱患。隨著融資熱潮的來臨,生怕錯失生物科技企業價值騰飛的投資者往往會陷入盲目,從而導致企業估值出現泡沫。
對生物醫藥行業的投資極度需要專業性和理性。
根據PitchBook的分析,風險投資的資金開始向少數創業公司集中,這意味著生物科技領域初創企業的投資格局正趨于集中。
生物醫藥是“長周期、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更是受“政府高度監管”的行業,非常需要資本助推發展,但卻無法被資本催熟。
只有投資擁有核心技術的“慢公司”,才有可能在復雜的生物醫藥領域突出重圍,投資“慢”,是投資技術,也是投資未來。因此一些研發藥物已到臨床階段、發展較為成熟的生物科技公司將會更受青睞。
而隨著“獨角獸”企業陸續上市,投資者的關注點將從企業當下業績,轉變為在研藥物未來的臨床價值和銷售潛力,以及生物技術未來應用場景所具備的潛力。
因此面向未來進行投資在生物醫藥領域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