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一場巨大的慶功宴:集采老牌選手業績回歸強勢增長,中藥OTC品牌領跑,胰島素企業穿越集采周期,230家披露業績預報的企業,將近60%實現盈利……
如果說2023年上半年,A股的醫藥板塊演繹著“絕地反擊”的劇情,那么到了2024年年報季,劇情已經走向了“翻身仗”的慶功宴。首先在化藥領域,以科倫、恩華、華海等集采的常駐選手用業績證明“寶刀未老”,凈利潤水平稱霸化藥板塊;上半年還在苦惱如何掙扎出泥潭的德展健康、華北制藥,全年業績就“絕地反擊”,成功扭虧。中藥板塊更是如此,手握重磅OTC品牌的華潤三九、太極集團、東阿阿膠率領一眾中藥企業在A股醫藥板塊中一馬當先,華潤三九更是成為公布業績預告的A股“最賺錢”醫藥企業。同時,東阿阿膠掙扎出“清庫存”的噩夢后,康美在國資的加持下歸母凈利潤也迎來復蘇,資產處置策略初見成效。經歷胰島素集采的通化東寶、甘李藥業,在2023年政策端施壓完成集采量之后,業績也回歸了增長。當然,悲喜交加往往是常態,冰火兩重天的疫苗板塊、遭遇結構性洗牌的CXO公司,受到“制裁”的肝素類原料藥企……狂歡的背后依然有人落寞。(關注并回復“2023預告”,獲取230家A股藥企業績預告數據)2024年的財報季與2023年的財報季相比幾乎來了個大翻轉,以科倫、恩華、華海等集采“老牌”藥企為首的制藥企業業績領跑化藥板塊(包括化學制藥企業和原料藥企業);而去年的“好學生”原料藥企們卻集體“失速”,甚至走了下坡路。具體而言,72家披露業績預告的企業“冰火兩重天”,半數企業盈利,15家首虧。其中,凈利潤預期最高的10家企業90%為化學制藥企業;科倫兩家上市公司科倫藥業+川寧生物都位列TOP10;值得注意的是,科創板上市公司艾力斯也憑借6.4億元的歸母凈利潤預期排位第五;此外,德展健康、華北制藥等此前陷入集采泥潭的公司也在預計實現扭虧。根據科倫藥業披露的業績預告,全年預計盈利23.5億-25.5億元,較上年同期37.82%-49.55%。科倫本身的優勢領域大輸液產品結構優化、利潤增加是一方面原因,子公司科倫博泰收到默沙東的合作付款也是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子公司抗生素中間體龍頭川寧生物也預計盈利9億-9.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8.70%-140.57%。可以看到,在本身大輸液優勢領域+創新研發+抗生素中間體三大板塊的加持下,科倫已經探索出老牌本土藥企的發展之路。曾經那些深陷業績泥潭的譽衡藥業、德展健康(嘉林藥業)、華北制藥等也紛紛在2023年預計實現扭虧,尋覓到了拐點所在。三家企業中,德展健康的業績增速最為明顯,2023年預計盈利6100萬-900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0.04%-291.86%,主要原因為公司的聚焦主業,瘦身健體戰略。回顧往昔,2019年集采中,子公司嘉林藥業的阿托伐他汀鈣丟標導致股價、業績雙雙受重挫,2019-2022年公司營收每年都遭超20%的下滑。為擺脫集采陰影,嘉林藥業調整營銷戰略,加碼院外市場的同時轉型創新,終于到2023年回歸到了增長的主線。華北制藥和譽衡藥業同樣如此,對內部管理和資產進行了結構優化,從而實現了扭虧,前者預計歸母凈利潤500萬元,后者預計摘得2億-2.4億元歸母凈利潤。不過,從二級市場股價水平來看,無論是德展健康,還是華北制藥、譽衡藥業等,都尚未回歸從前的水平,他們重新獲得二級市場的認可仍然需要更持續的業績增長和更長的時間。化學制藥公司重回增長,多家原料藥公司卻慘遭下滑,尤其是以肝素原料藥“三強”的常山藥業、健友股份、海普瑞,而以翰宇藥業、常山藥業為代表的“GLP-1”概念類公司還呈現股價上升業績下滑的“割裂”局面。其中常山藥業業績下滑最為嚴重,預計歸母凈利潤虧損10億-12億元,扣非凈利潤預計虧損10.2億-12.2億元。海普瑞和健友股份也呈現出上億元的虧損面。常山藥業的業績預告中其實直接點明了行業普遍虧損的原因,一方面來自于帶量采購導致肝素制劑產品的毛利率下滑;另一方面則來自肝素原料藥出口大幅下滑。可能沒有比肝素原料藥“三強”業績集體下滑更能說明國內原料藥企生存現狀,以及面臨出口困境的證據了。正如常山藥業在預報中直言“國外客戶正在調整庫存策略和供應鏈方案,客戶面臨消化庫存的現狀,導致肝素原料藥的采購需求下滑。”2023年以來,國內以藥明系為代表的大分子CDMO們面臨日韓企業的夾擊,而在小分子CDMO+原料藥領域,本就優勢本土老牌原料藥企也面臨印度公司的“搶單”,在2023年11月,外媒調研了多家歐美制藥公司都表示正在尋求其他國家的服務商以減少對中國CXO的依賴。截至1月31日上午開盤,A股共有31家中藥企業發布了業績預告,其中最明顯的特征是涉及OTC品牌的中藥企業業績最為亮眼。具體來看,歸母凈利潤預期最高的10家中藥企業中,超過半數企業擁有著名的OTC品牌,而這些企業的業績相較于上一年度也呈現出增長的趨勢。華潤三九是業績預期最高的公司,預計歸母凈利潤達到28.18億-30.6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08%-25.16%。強化品牌建設是業績增長的原因之一。除了品牌建設,作為央企華潤醫藥在制藥領域的重要布局,華潤三九在2023年也進一步完成了業務的擴張,2023年年初完成29億元并購昆藥為公司補充了傳統精品國藥品牌“昆中藥1381”。從東阿阿膠的業績情況來看,其價值重塑和品牌煥新戰略已經帶動業績重回強勁增長,去年盈利11億-11.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1%-49%。其實在2019年,東阿阿膠還在面臨業績暴雷、董事長出走的困境,股價較最高點幾近腰斬。當時的財報顯示,2019年東阿阿膠歸母凈利潤-4.44億元,同比下降121.29%,迎來了自1996年上市后的首虧。主要原因系“2019年公司主要側重于清理渠道庫存,主動嚴格控制發貨、全面壓縮渠道庫存數量,尤其在下半年進一步加大了渠道庫存的清理力度,因而對經營業績影響有所加大。”東阿阿膠的至暗時刻甚至一直持續到2022年,來自華潤醫藥的程杰接任董事長。人事變動公告發布的第二天開盤,東阿阿膠股價就迎來漲停,當天收盤價49.54元/股,是2019年之后的最高峰。隨著“清庫存”策略的逐步落實以及新帥的帶領,東阿阿膠的業績在2021年就重回了增長之路,一直到2023年東阿阿膠品牌還位列多個品牌榜頭部位置。康美的2023年業績預告也給了業界一大驚喜,歸母凈利潤預計9000萬元到 1.3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實現扭虧為盈;扣非凈利潤為-9億元到-6.5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的前三季度,康美藥業的歸母凈利潤還是負值。不過,康美藥業披露的歸母凈利潤扭虧的原因除了主營業務收入增長,還有包括資產處置在內的非經常性損益的影響。因此廣藥入主后,其改革成效仍然要等到康美的資產處置完成,扣非凈利潤重回增長之時才能見分曉。據悉,廣藥入主后開啟了協同發展戰略,組織了近百人的團隊支持康美發展,并發揮產業投資者優勢通過產能協作、粵東區域市場支持等方式發揮康美藥業與廣藥白云山的協同效應;2022年新一屆康美治理團隊亮相,廣藥集團選派多位人士出任董事。截至1月31日開盤前,已有12家CXO企業披露了2023年業績預告,粗略統計一下,好壞參半。其中,6家是好消息,剩下的有點不盡人意。整個2023年,由于創新藥行業整體融資不足,上游活水枯竭,下游的CXO行業過得都不太好。企業們的表現參差不齊,除了自身經營能力的差異,也隱含了行業面的一些共同問題。以宣告首虧的CGT CDMO和元生物為例,其1月30日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2023預虧約1.1億-1.3億人民幣,比上年同期減少1.5億元到1.6億元。對于業績變化的主要原因,首當其沖的是大環境因素:“由于外部經濟市場環境延續疲弱態勢、不確定性增加,全球和國內的生物科技領域融資均有明顯放緩,基因細胞治療CDMO行業下游客戶融資進度普遍弱于預期,導致公司國內CDMO業務拓展、訂單規模、項目交付等方面受到不利影響”。CDMO龍頭博騰股份也預告今年營收和利潤出現了大幅下降,預計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35.17億元至38.69億元,同比下降45%-50%;實現歸母凈利潤2.40億元至3.41億元。對此,博騰股份認為是由于“前期收到的重大訂單上年同期交付較多”。不過反過來看,接到的新訂單趕不上老訂單的交付量,某種意義上正是大環境不佳的體現。另一個領域的昭衍新藥給出的業績預告也是“預減”,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人民幣3.11億元到4.18億元,與上年同期數據相比,將減少約人民幣6.56億元到人民幣7.63億元,同比下降約61.1%到71.1%。昭衍新藥的業績下滑主要可以歸于兩點:實驗室服務業務遇行業寒冬和囤積實驗猴。過去三年,是昭衍新藥大舉“囤積”實驗猴的時期,“生產性生物資產”從2020年末的1943.38萬增至2023年三季度的6.72億。尤其是2022年,當年昭衍新藥的生產性生物資產為7.87億,同比增長962.43%。還斥資18億元收購了廣西瑋美生物和云南英茂生物,獲得約2萬只實驗猴資源。2023年,昭衍新藥“囤積”實驗猴價格回落至12萬左右一只,相較巔峰期跌去三分之一,昭衍新藥的資產也隨之減值。據2023年三季報,其生產性生物資產已下降至6.72億,較2022年年末減值14.61%。但在寒冬中,龍頭企業卻保持了相對穩定。以康龍化成為例,預計2023年實現營收113.96億-117.04億元,同比增長11%-1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67億-16.36億元,同比增長14%-19%。盡管其也和昭衍新藥一樣受到了實驗用猴價格波動影響,降低了利潤的增速,但似乎并沒有“傷筋動骨”。康龍化成表示,報告期內各公司業務板塊收入穩步增長,主營業務總體利潤有所增長。在市場的下行周期中,康龍化成表現亮眼,除了規模效應,或許也有客戶群的多元化。2022年年報顯示,康龍化成約90%收入來自重復客戶,其中來自全球前20大制藥企業的客戶的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的14.60%,并且其主要收入來源于境外客戶,2022年,來自北美客戶的收入占64.72%,來自歐洲客戶(含英國)的收入占14.45%,來自中國客戶的收入占18.32%。2023年走到2024年,創新藥寒冬實在過于凜冽,CXO早已不能旱澇保收,最近傳來消息,就連全球巨頭龍沙都將廣州工廠關閉,原因據傳是“很難接到訂單”。一名業內人士曾對E藥經理人坦言,目前的CXO公司正在一個結構性調整的過程中,比拼的是管理、成本、資質、技術、獲客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能夠通過考驗、穿越周期,成功活下來的企業恐怕并不多。截至1月31日開盤前,生物制品板塊共31家藥企發布了2023年業績預告,具體情況也是好壞參半。過去一年,疫苗行業基本上是“哀鴻遍野”。受影響最重的莫過于康希諾,1月30日,康希諾發布業績預告稱,預計2023年凈虧損較上年同期擴大,其中歸母凈虧損12.7億元至15億元,歸母扣非凈虧損13.77億元至16.25億元。2022年同期歸母凈虧損9.09億元,歸母扣非凈虧損10.33億元。對于凈虧損增加的原因,康希諾生物提到的主要原因正是新冠疫苗業務的變化。進口HPV疫苗不斷攻城略地下,國產HPV疫苗企業成為最直接的攻擊對象。萬泰生物和沃森生物受影響也不小。萬泰生物公布2023年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全年歸母凈利潤為12億元到13.5億元,同比減少74.66%到71.49%;沃森生物預計歸母凈利潤4億元至4.6億元,同比下降37%至45%。共同原因,都是在進口九價HPV疫苗沖擊下,自產HPV疫苗銷售未及預期。不過,并不是所有的疫苗企業都受到了沖擊。2023年冬天,隨著甲流、乙流的肆虐,流感疫苗行業迎來了一波“紅利”。比如華蘭疫苗預計實現凈利潤約7.5億-9.5億元,同比增長44%-82%,其主要從事疫苗產品研制、生產和銷售,是全球首支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誕生地,通報的業績增長原因正是“流感疫苗銷量增長明顯”。比較倒霉的是金迪克,雖然其主營業務為流感疫苗,但2023年年中泰州的一場大雨,使得其廠房被淹,部分車間的生產環境受到滲水影響,導致自2023年7月15日起流感疫苗車間臨時停產,連帶著也使公司錯過了幾乎整個流感疫苗銷售旺季。金迪克2023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2023年度全年營業收入為1.4億元,同比減少56.04%;預計2023年全年凈虧損達到6500萬元,同比減少256.46%;預計全年扣非凈虧損7400萬元,同比減少427.17%。胰島素企業方面,龍頭們漸漸走出了集采陣痛期。甘李藥業業績預告顯示,得益于報告期內胰島素制劑產品銷量的增長,2023年的凈利潤預計為2.9億元-3.5億元,相較于2022年的-4.40億元,實現扭虧。此前受到胰島素集采影響,甘李藥業多個產品價格降幅超60%,業績受到嚴重沖擊,導致2022年業績直接由盈轉虧。本次實現扭虧,預示著企業通過集采中標產品加速放量,以及加大對集采外市場投入,逐漸摸索出了新的經營模式。
來源:E藥經理人 ,作者Erin 石若蕭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資本立場,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本平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