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21日舉行的2024年度上海嘉定工業區經濟發展大會上,到場的聯影醫療帶來了自己的誠意。
“我們的助聽器項目也將正式入駐‘小鎮’。”聯影集團旗下子公司上海聯影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楊隆梓表示。
根據介紹,聯影醫療的助聽器項目,聚焦于中高端市場,預計年產能在萬臺以上。看起來,這是醫學影像一哥希望挖掘的新市場。
那么,聯影看中的助聽器賽道,藏有什么秘密?
/ 01 /
兩大增長明牌
從市場現狀來看,助聽器市場存在兩大明確的增長邏輯。
首先,是國內市場滲透率提升的邏輯。
就海外來看,歐美發達國家相較于發展中國家,所在區域聽力障礙人群對助聽器產品的佩戴和使用的觀念更為領先。
據EuroTrak數據顯示,2018年,大部分歐洲國家助聽器產品的滲透率超過了20%,其中英國、法國等地均超過了40%;日本地區的助聽器產品滲透率也達到了14.4%。
就經濟水平發展現狀以及對助聽器的認知來看,國內存在顯著不足,這導致國內助聽器產品的滲透率不超過5%。
也就是說,隨著國內助聽器市場滲透率的提升,或許能夠帶來不錯的增量。
其次,則是國產替代的邏輯。
由于高端助聽器屬于精密器械,不僅需要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更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導致全球處于高度壟斷的格局。
2020年,瑞士SONOVA聽力集團、丹麥DEMANT集團、GNReSound聽力集團、美國斯達克starkey、WS Audiology聽力集團占據全球約90%市場份額。
國內市場也是如此。目前我國助聽器行業90%左右的市場份額被巨頭壟斷,國內企業只能分享中低端市場。這一點,通過北交所上市企業錦好醫療的業績表現也能看出。2020年,公司高端產品收入占比不到2%,核心收入來自幾十元到一百多元的中低端產品。
但隨著國內企業實力的崛起,高精尖領域的國產替代,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或許,這也是助聽器市場值得遐想的地方。
/ 02 /
“模糊”的競爭格局
盡管市場空間令人遐想,但國產助聽器市場的競爭格局仍然非常“模糊”。
助聽器產品在從模擬機到數字機轉化過程中的核心技術門檻,主要是數字助聽器芯片和實現助聽器相關功能的算法。目前,入局助聽器行業的部分選手,在芯片和算法方面均有相應優勢。
例如,聯影醫療的核心優勢,就在于芯片。基于原有業務優勢,聯影醫療是中國唯一一家自主研發高端醫療芯片的企業,其通用類芯片具有較強的拓展性,能夠應用于聽力、生理信號檢測等領域。
上文提及的錦好醫療,也在自主研發芯片。2022年,其子公司芯海聆自主研發芯片成功量產,并已收到代工廠交付的首批量產芯片。
不過,入局助聽器賽道的不僅是醫療企業,也包括互聯網企業,例如騰訊、小米、科大訊飛等。這些企業的優勢在于算法。
2023年年初,科大訊飛推出了訊飛智能助聽器尊享版,新上市的尊享版進行了40dB增益升級,面向中重度聽損人群。
另外,資本也在加速布局,一些新生代企業正在加速崛起,博音聽力、智聽科技、愛聽科技等企業相繼收獲融資。
可以預見,在國產助聽器崛起的同時,淘汰賽也會不斷上演。最終,誰能脫穎而出還是一個未知數。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資本立場,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本平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