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與信達生物成立時間相近,市值相差無幾,且旗下都有雙靶點減肥藥撐起估值的Biotech,背后卻僅有27名員工、無一款上市產品。股價“連環飆”、市值一夜陡增40億美元背后,這家Biotech底色何在,帶給中國創新藥企的啟示是什么?
僅一夜之間,大洋彼岸的Viking Therapeutics(以下簡稱Viking )市值瘋漲40多億美元,達85.47億美元(約670億港元)。這是什么水平?和國內號稱“創新藥二哥”的信達生物幾乎平齊——后者今日收盤市值為682.30億港元。這家僅4款在研管線,全職員工總數僅27人的Biotech,市值竟與一家手握10款已商業化產品和眾多在研管線的Biopharma相差無幾,憑什么?核心在于,它是大火的GLP-1行業里,絕對的新頂流,其關鍵產品GLP-1R/GIPR雙靶點激動劑VK2735進展和表現,可以甩掉不少競爭對手,包括MNC。尤其隨著VK2735治療肥胖二期臨床最新數據披露,較為優異的臨床數據直接引發投資者追捧,Viking股價大漲超120%。不僅達到主要終點和所有次要終點,與安慰劑相比體重顯著下降;此外,接受藥物的患者安全且耐受性良好,大多數治療中出現的不良事件 (TEAE)為輕度或中度。值得注意的是,Viking公司CEO曾對外明示“將尋求并購”這一開放態度。面對這一“香餑餑”,誰會成為終極買家?在市場表現普遍慘淡的大背景下,一旦臨床數據表現突出,加上又押中大熱賽道和熱門靶點,股價表現有時便像“逆了天”了,更是有一發不可收拾之態,ViKing過去一天的表現便是其中典型個例。更讓外界所驚嘆的是,ViKing目前僅27名全職員工,其中7人擁有博士學位或醫學博士學位,這家“小而美”的Biotech卻創下了能與國內創新藥二哥信達生物相媲美的市值。拋開不知虛浮與否的市場表現,這家創新Biotech底色究竟如何,格外值得探究。ViKing成立于2012年,總部位于美國最大的美籍華裔群體所在地——加利福尼亞州,成立僅三年后便登陸納斯達克。相較而言,它處于臨床階段的管線并不算多,僅區區4款,如VK2809、VK2735、VK0214等,其他藥物多處于開發階段。但后續多年發展還算順利,偶有披露的臨床數據也大多積極。更有意思的是,這家Biotech大多在研管線來自于另一家公司——Ligand。2014年,Viking從 Ligand 獲得了五種新分子的獨家授權,VK2809、VK0214、VK5211、VK0612和VK1430。實際上,Ligand 有著“海外license out鼻祖”之稱,合作公司眾多,Viking便是茫茫中一員,有著業界贊嘆的合作幫扶經驗?;仡檨砜?,Viking的前期發展完美詮釋了“借力打力”,不僅與Ligand建立了深厚的關系,并從中獲得了不少融資。協議中提及,Viking全權負責所有許可項目的研發,另Ligand也同意向 Viking 支付可轉換貸款,用于支付Viking的運營和融資相關費用。再細細分析幾款臨床管線,不得不承認的是,減肥藥管線勢必拉起了ViKing不少估值。貼在這家Biotech身上的標簽不少,如“減肥藥新貴”、“下一個諾和諾德”,支撐這一論點背后是剛剛公布的較為優異的減肥藥數據。如果獲得批準,VK2735將與諾和諾德及禮來相關產品同臺競技。再看另一款進展較快的管線VK2809。在40年難成藥的NASH領域,ViKing也有所布局,并在2023年贏得了較大的研發進展,IIb期臨床(VOYAGE研究)獲得積極頂線數據,VK2809治療12周可以顯著降低受試者肝脂肪含量,最高平均相對降幅達到51.7%。彼時,NASH藥物的研發正經歷過低谷,多個被寄予厚望的產品曾倒在關鍵臨床,這一積極臨床數據也引發了股價上漲。雖然目前尚無上市產品,但Viking在資本市場可謂是炙手可熱,身影常常浮現,股價漲幅也較大,成為GLP-1領域不得不提及的“后起之秀”。不僅押中了減肥藥這個目前的大熱賽道,而且又是目前不少藥企正在攻克的GLP-1R/GIPR熱門雙靶點,再加上恰逢時機的亮眼數據披露,多重因素將Viking推至當前火熱狀態。復盤來看,Viking大獲成功離不開自身的專注,成立十余年選擇專注在開發用于治療代謝和內分泌疾病的FIC和BIC,為它贏得了不少認可。一旦數據較為亮眼,往往能在短期收獲不錯的市值。不過,ViKing仍然還需面臨更長期臨床數據的拷問。另外,ViKing現階段雖在資本市場頗受青睞,但放在產業層面,GLP-1賽道尚且白熱化,玩家眾多,競爭激烈,尚無一款產品商業化的它,未來如何突圍,能不能在產能等關鍵問題上制勝?都還只是未知。沿著此思路,已不乏有分析人士認為,盡管臨床試驗數據亮眼,連帶著股價暴漲,但對Viking這樣一家全職員工僅27人的小型Biotech,既缺乏先發優勢,也難布局生產能力,自己融資做Ⅲ期臨床,性價比并不高。最理智的做法,還是尋找被收購的機會。近兩年,隨著GLP-1賽道愈發火熱,許多沒跟上節奏的MNC,都將收購Biotech和購買管線當作了入局的門票。同時,哪些帶有GLP-1優質資產的中小型Biotech們,似乎也都在尋找一個中后期研發、商業化實力雄厚的大買家,或接力棒。去年11月初,曾在今年上半年接連砍掉兩款GLP-1藥物的阿斯利康宣布與誠益生物達成獨家許可協議,獲得誠益生物下一代口服GLP-1RA類藥物ECC5004作為單一療法和聯合療法的全球權益。根據協議條款,誠益生物將獲得1.85億美元的首付款(按當前匯率折合人民幣約13億元),未來還將有資格獲得高達18.25億美元(按當前匯率折合人民幣約130億元)的臨床、注冊和商業化里程碑付款,以及該產品凈銷售額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去年底,羅氏宣布已達成最終協議,收購總部位于美國的Carmot Therapeutics,后者是一家開發糖尿病和肥胖療法的公司。根據交易條款,羅氏將支付27億美元的預付款,并將在Carmot的產品達到特定里程碑的情況下再支付至多4億美元。其實早在去年,Viking就已經被認定為最有可能成為MNC收購標的的Biotech之一。禮來和諾和諾德很有可能基于規避未來競爭的考慮提前將之收購。前不久,禮來已提出以每股40至50美元的價格收購Viking,但后者認為報價遠遠不夠,才決定在周二公布其臨床數據,自抬身價。而從高級管理層的履歷來看,Viking的財務和行政副總裁邁克爾·莫諾(Michael Morneau) 曾擔任過禮來研究實驗室的財務總監,有能力撮合雙方之間的談判。除禮來和諾和諾德外,可能性最大的潛在收購方之一是輝瑞。此前輝瑞一直嘗試布局GLP-1領域,不過并不成功,兩款口服小分子GLP-1R激動劑danuglipron和lotiglipron均因不良反應折戟。倘若能成功收購Viking,或將構成“彎道超車”。而Viking本身看起來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就在臨床數據公布導致股價大漲后不久,Viking立即宣布增發3.5億美元普通股,將資金用于管線的后續開發上,不排除有“自立門戶”的可能。但自立門戶,要面臨大得多的困難。首先諾和諾德、禮來兩大巨頭的產品適應證已經不局限在糖尿病和減重,還接連被拓展到了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慢性腎臟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阿爾茲海默病等,這些適應證均處于臨床Ⅱ期或Ⅲ期階段。VK2735雖數據良好,但進度還相對靠前,難以應付競爭。其次,目前限制GLP-1的主要因素早已不再是療效和新產品,而是產能。前兩年,歐洲多國都在考慮或已頒布禁令,禁止將司美格魯肽出口或用于減重,以確保糖尿病患者的藥物供應。禮來和諾和諾德都宣布了生產基地的擴建計劃,諾和諾德甚至還宣布以16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Catalent。就連大企業都因產能問題左支右絀,一家規模僅27人的Biotech光靠自身的力量,顯然無以為繼。最后,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加速布局這一領域,GLP-1賽道的“內卷”已經到了極致。據艾昆緯最新發布的一項報告統計,受資本寒冬影響,2023年開展的臨床總數較2022年下降了15%。其中早期階段試驗減少了19%,Ⅱ期下降了11%,Ⅲ期下降了15%;減重相關的臨床試驗卻逆勢飆升,上漲了68%。另據艾昆緯統計,目前有124種減肥藥在積極研發中,其中40%是GIP/GLP胰高血糖素受體激動劑。前景即便一片光明,但競爭也不是一般人能應付得來的。相比大型企業,Viking在生產、渠道、適應證和品牌建設上都有著無數短板。或許最適合它的結局,就是像許許多多Biotech前輩一樣,利用MNC之間的相互競爭,將身價抬高到一個合適的點位,套現離場,尋找下一片藍海。
來源:E藥經理人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資本立場,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本平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