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創新藥“全鏈條支持”的傳聞,給醫藥行業帶來了久違的樂觀情緒。
但是“全鏈條支持”的傳聞尚未實錘,最新出臺的IPO政策相關文件,卻又給本已經崎嶇的未盈利創新藥企業上市之路,又增加了幾道攔路關卡。
2024年3月15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其中涉及對于未盈利企業的上市加強監管。
文件明確提到:進一步從嚴審核未盈利企業,要求未盈利企業充分論證持續經營能力、披露預計實現盈利情況,就科創屬性等逐單聽取行業相關部門意見。
上述規定并非針對醫藥行業而制訂,但是未盈利的創新藥企業的IPO之路顯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可以說,基本上把醫藥行業曾經為之振奮的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的門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早在2023年,就有多家媒體報道提及,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或將趨于收緊,監管將對采用第五套上市標準遞交材料申報的企業,進行更加嚴格的審核。
所謂“標準五”,是為未盈利甚至無營收的擬上市企業準備,其細則是: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如果是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
從具體內容來看,“標準五”簡直是為研發階段的未盈利Biotech企業量身定制,甚至根據醫藥行業的特征規定了臨床試驗的內容。
從2019年以來創新藥投資市場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標準五"對于資本的鼓勵和刺激作用。
但是本次新規出臺之后,“標準五”的大門如同被加了一層厚厚的鐵鎖。
僅僅一個“要求未盈利企業充分論證持續經營能力”,就要讓無數創新藥企業傷透腦筋。
事實上,這和創新藥行業的本質是沖突的。
本質上,產品尚處于研發期的未盈利創新藥企業,是否具備“持續經營能力”,完全就是一個未知數,“最終失敗”也是眾多可能性中的一個。
行業內曾經有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創新藥的創業公司,如同從懸崖上縱身跳下,在下降的過程中組裝飛機,只有在落地之前成功組裝出一架可以翱翔藍天的飛機,才能獲得最終生存的機會。
此前,通過IPO登陸資本市場,向公眾募集資金投入研發,也是未盈利創新藥公司實現“成功組裝飛機”這個目標的一種重要手段。
現在,這個渠道的難度或許將大大增加。除非你能拿出一架成形的飛機,否則你很難得到組裝飛機所需要的資源,這是一個悖論。
很難說這種政策的收縮會對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
政策收緊必然會讓很多未盈利創新藥企業和投資者的日子更加難過,但是過于寬松的IPO政策,對于行業而言也未必就一定是好事。
以港股18A為例,曾經的門檻過低,已經讓這個板塊的融資功能趨近于癱瘓。
2018年9月,時值港股18A板塊開啟之際,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在某次行業會議上做了主旨演講,他明確地提出:會不會出現有一天出現一地雞毛、上市破發、投資者傷心?我們認為這是大概率的事件,一定會。
如今的港股18A,雖然不乏少量成功的明星企業,但是整體確實已經一地雞毛,大量股票的破發程度觸目驚心,讓眾多投資者受傷不已。
所以,提升IPO門檻,是否有助于讓創新藥企業從跟風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怪圈中擺脫出來?又是否有助于出清無競爭力的創新藥企業,有效改善行業無效內卷的現狀呢?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資本立場,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本平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