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國內創新藥泡沫開始破裂,板塊整體進入了下行通道,市場預期不斷走低。在不可抵抗的周期中,曾經輝煌的一批企業開始掉隊。
但不論市場如何悲觀,行業向前發展的基本原則不會變。經歷漫長寒冬,我們依舊能夠看到,改變、求生、創新、向上,仍是行業主旋律。
目前來看,也有一些biotech,已經率先走出低谷。
云頂新耀,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2022年9月,羅永慶入局后,開啟的一系列戰略改革,讓云頂新耀步入“再創業”,并迅速走上正軌。
2023年,依嘉?、耐賦康?的相繼獲批,讓市場對其預期開始扭轉;2024年開年不到3個月,公司后續管線又迎來諸多積極進展,頭孢吡肟-他尼硼巴坦的積極3期臨床結果在全球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的發表,伊曲莫德在歐盟獲批、在澳門申報上市。
并且,2024年將是云頂新耀的自主研發的轉折之年。其已經具備源頭創新的核心技術——自主mRNA技術開發平臺。在今年,基于該技術平臺研發的mRNA腫瘤治療疫苗有望進入臨床。
這些信息匯集在一起預示著:云頂新耀的“再創業”,已經步入新的周期,穩健發展之中,又充滿了進攻性。
資本市場對云頂新耀的預期在不斷走高。2023年,其股價漲幅在18A上市的港股通企業中排名第二;如下圖所示,自2022年10月份的最低點5.98港元/股至上周五收盤25.6港元/股,其股價漲幅達到328%。
股價從2022年10月最低點至今漲幅達328%(圖片來源:光大證券金陽光)
那么,“再創業”的云頂新耀,究竟做對了什么?經驗可以移植,讀懂云頂新耀,或許是眼下一件值得深究的事情。
/ 01 /
重磅新藥陣營加速擴容
對于創新藥企業來說,支撐預期的關鍵是管線價值。云頂新耀能夠收獲市場認可,在于其成功逆流而上,管線進展不斷超預期。2023年,依嘉?的上市、耐賦康?的獲批,讓其手握兩款獲批的重磅新藥。
其中,依嘉?作為全球首個氟環素類抗菌藥物,在治療多重耐藥菌時擁有較好的效果,并且安全性良好。這使得,在國內耐藥性問題日益嚴峻的當下,依嘉?具有極高的放量潛力。
近期,依嘉?臨床“折點”的正式發布,為臨床醫生合理用藥提供了重要依據,將加速其放量。
耐賦康?的優勢則在于,其是全球首款獲批的IgA腎病對因療法,在延緩腎功能衰退、控制疾病進展方面擁有明確的療效?;诖耍绹I病指南已經把耐賦康?放在基礎一線的地位。
相比美國,中國擁有更為龐大的患者群體規模。根據IQVIA數據,中國IgAN患者人數約500萬人。這支撐了耐賦康?的放量邏輯。
事實上,市場對于云頂新耀的預期不僅限于此。從2024年的進展來看,公司的重磅新藥陣容,有望加速擴容。
首先,是頭孢吡肟-他尼硼巴坦3期臨床研究積極結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發布,意味著云頂新耀在抗感染領域,將再迎一位重磅選手,且能夠與依嘉?相輔相成。
這也是一款可以解決耐藥性問題的抗生素,并且是同類最佳β內酰胺類/β內酰胺酶抑制劑(BL/BLI),對絲氨酸和金屬-β-內酰胺酶均具有強效選擇性抑制活性。
由于頭孢吡肟-他尼硼巴坦能夠覆蓋依嘉?未能覆蓋的銅綠假單胞菌,能夠與依嘉?聯手,實現抗菌譜全覆蓋,進一步增強云頂新耀在抗感染領域的競爭力。公司預計,將在2024年遞交頭孢吡肟-他尼硼巴坦的上市申請。
其次,伊曲莫德日前在澳門申報上市,意味著云頂新耀的自免布局將步入收獲期。
伊曲莫德作為一款選擇性鞘氨醇-1-磷酸(S1P)受體(1,4,5)調節劑,針對潰瘍性結腸炎(UC)與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從市場需求來看,伊曲莫德大概率會成為云頂新耀的重要一極。因為不管是UC還是其他自免疾病,都擁有患者基數極大且急切需求新療法的特點。
在UC領域,伊曲莫德現有數據顯示出的療效和安全性均非常出色,且擁有口服優勢。國內良好的競爭格局,與突出的治療潛力,無疑讓伊曲莫德擁有極高的想象空間。
至此,云頂新耀的商業化基本盤已經形成。根據公司預計,上述4款藥物的銷售峰值,將會達到100億元。
但這不是終點。2月份,云頂新耀腎臟疾病布局的另一爆款潛在選手Zetomipzomib,獲批在中國啟動治療活動性狼瘡性腎炎(LN)的2b期PALIZADE試驗。這帶來兩個積極信號。
一方面,公司潛力管線陣容還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公司富有層次的管線布局正在形成,在相關政策利好加持下,這將有助于其未來業績保持持久的高增長趨勢。
也正因此,云頂新耀能夠收獲更多投資者的青睞,其股價自2022年10月觸底至今,反彈超300%。
/ 02 /
自主mRNA平臺研發
雙輪驅動新發展
某種程度上,市場對于云頂新耀的認可,源于在CEO羅永慶的主導下,公司不僅在短期內完成戰略轉型,并且在加速邁向新發展周期。
此前,在市場看來,云頂新耀只是一家靠引進模式生存的創新藥企。雖然引進模式并無不妥,并且云頂新耀也能夠證明,其能夠以極低的價格獲得高質量藥物的商業化權益,驗證了商業模式的成功。但因為市場喜好的轉向,對于引進模式企業的商業模式存在一定誤解。
實際上,云頂新耀此前以引進為主,更多是基于市場環境,做出的一個安全性更優的策略選擇。
其核心戰略全貌為:引進能夠創造現金流的低風險管線首先實現“自我造血”功能,然后發力自主研發,最終實現從“in”到“out”的過程。
眼下,公司已開始進入規劃戰略的第二發展階段:從引進模式到“自主研發+引進模式”雙輪驅動。
因為,其已經具備源頭創新的核心技術。日前,云頂新耀買斷了Providence Therapeutics的技術平臺,并基于此進行升級,形成了自主的mRNA技術開發平臺。
短短幾年,云頂新耀的轉變之快,遠遠超出市場預期。不過,對于熟悉公司CEO羅永慶的市場人士來說,或許并不意外。
任何企業的成功,歸根結底戰略是第一位要素。CEO作為企業決策者,最重要的是進行戰略判斷。羅永慶加入云頂新耀后,2022年末便推出了新戰略。優化產品管線,聚焦于腎病、抗感染和自身免疫領域,同時更是強化自主研發和mRNA技術平臺。
需要強調的是,盡管mRNA技術還有許多不成熟之處,但技術前景毋庸置疑。在去年的“疫苗日”上,Moderna發言人表示,除了新冠、流感、RSV等已知領域,mRNA疫苗還可以應用于各種疾病領域,包括腫瘤、心血管、自免、罕見病領域等。
無論是用于治療傳染病快速反應的預防疫苗,還是治療腫瘤的治療性疫苗,mRNA技術平臺均有非常大的潛力和前景。
目前,全球范圍內獨立擁有mRNA技術平臺的生物醫藥企業屈指可數,而云頂新耀的技術平臺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并且公司在研發、臨床環節的能力也已經構建完成,因此其自主研發管線的推進,或許會超出市場預期。
根據云頂新耀透露,在預防疫苗方面,公司的mRNA狂犬疫苗已經在臨床前研究取得積極結果;而在公司重點挖掘的腫瘤疫苗領域,2024年很可能會有管線申報臨床。
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和公司。作為CEO,羅永慶保持著足夠的戰略敏捷,善于做決定、善于聚焦、善于把有限的資源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這是biotech的生存之道,更是云頂新耀的破局之道。
不難預見,擁有獨立自主的mRNA技術平臺,云頂新耀將在自研這條路上會越走越寬,并且,這也將為其帶來新的出海發展契機。
這樣的云頂新耀,已經具備了Biophama的雛形。這意味著,其不僅是走出低谷,更是邁上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度。
/ 03 /
高效打法埋下超預期伏筆
不斷推動更多重磅新藥上市,是創新藥企的首要任務,與之相比,更重要的是,如何盡快讓藥物業績兌現,帶領公司邁入盈虧平衡點。
云頂新耀當下收獲市場認可的核心便在于,其已經證明了自己能夠用更高效的投入,兌現管線預期。
2023年,公司預計將取得1.24億-1.26億元營收成績。上市以來,依嘉?保持了90%的月銷售增速,快速持續放量。
這并不奇怪,核心取決于兩點:
第一,“創業文化”的成功。
羅永慶加入云頂新耀,迅速帶領公司戰略轉型的同時,還通過重新鍛造以“創業”為內核的企業文化,凝聚人心、提升戰斗力。
所謂創業文化,具體可以概括為 “親力親為,自我驅動,務實高效,結果導向”。雖然云頂新耀已經走過了創業的階段,但是其創業文化的精髓在于,人不再多,而是如何將最多的資源投入到研發、商業化層面。
第二,高效商業化策略的成功。
在商業化策略方面,云頂新耀采用聚焦核心醫院的方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嚴重感染的治療,通常是主流大三甲醫院。依嘉?的銷售團隊,重點以300家左右的核心三甲醫院為主。具有針對性的覆蓋策略,能夠以最短時間覆蓋更多的患者。
耐賦康?的團隊同樣是小而精,且保持高效的商業化策略,核心思路是覆蓋600家主流醫院,進而占據約60%的市場。
并且,云頂新耀前瞻性地建立了腎病診療一體化生態圈,希望降低患者診斷成本,提高依從性,從而讓耐賦康?惠及更多患者。
3月7日,云頂新耀對外公布,有望推出第一款具商業化價值的IgA腎病檢測試劑。革命性的檢測手段,將顯著提升患者依從性,這也將有助于耐賦康?進一步放量。
整體來看,在商業化層面,從戰略到執行落地,云頂新耀的表現并不像一家剛剛有產品上市的biotech,更像是一家經驗豐富的pharma。某種程度上,這得益于羅永慶從業超過27年,成功領導過多款藥品的臨床開發、注冊審批和商業化的經驗積累。
在他看來,成功的商業化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最高效的投入,惠及最多的患者。而在商業化路徑方面的成功探索,意味著云頂新耀或許能夠以超預期的節點,實現盈虧平衡。
核心在于,“小而美”的銷售團隊,能夠讓公司在銷售費用方面節省大量支出。公司預計,2025年就能達到盈虧平衡。
/ 04 /
總結
資本寒冬,市場對于創新藥企的憂慮在于,預期不夠穩定;而云頂新耀能夠走出低谷,也恰恰通過一系列動作,讓外界看到了確定性。
一方面,公司“基本盤”已經形成,4款重磅藥物潛在銷售峰值達到100億元,能夠為公司創造豐厚的現金流。
另一方面,公司已具備源頭創新能力,進入“引進+自研”的雙輪驅動模式。2024年,將是公司轉折之年,源頭創新全面發力:其基于自主知識產權mRNA技術平臺研發的預防疫苗和腫瘤治療疫苗都可能進入臨床。
而羅永慶成功打造的“創業文化”和“精干模式”,證明了公司的確能按照上述發展軌跡前進。
在任何節點,一家具備頂尖戰略部署能力CEO,且商業模式被成功驗證的藥企,無疑是彌足珍貴的。更何況,創新藥行業開始進入發展新階段。
日前,《關于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的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的流出,釋放的信號是:創新藥行業得到頂層空前重視,具備源頭創新的企業,將會在政策的支持下發展繼續提速。
這也正是云頂新耀隱藏的“彩蛋”。根據《意見稿》,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平臺、具備源頭創新能力的企業,將會得到政策端的鼓勵支持。基于此,云頂新耀或能借助時代紅利加速自研管線面世。
而除了鼓勵攻堅核心技術,《意見稿》還提及將會以全產業鏈打通的方式,助力創新藥企預期穩定,包括“降低入院成本和難度”,以及“提高創新藥多元支付能力”。
顯而易見,具備臨床價值管線的創新藥企,商業化進程勢必能夠加速,盈利能力也會大幅提升。這也是云頂新耀的機遇。上文提及,不管是耐賦康?還是依嘉?,以及后續將要上市的伊曲莫德等,都是滿足臨床未滿足需求的高價值藥物。
也就是說,云頂新耀接下來的發展軌跡可能是:
自主研發管線加速推進、耐賦康?等藥物商業化創造豐厚現金流,而創造的現金流又能反哺創新進一步推動自主研發管線的發展,“雙輪驅動”模式進入正循環,且越轉越快。
云頂新耀的例子,無疑在告訴市場,戰略目標的清晰、戰略支持的實現、組織能力的建設、企業文化的構建、人才的培養,一家創新藥企必須盡快具備這樣一套完整系統。只有這樣,才能盡快擺脫不利因素走出低谷,還可能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資本立場,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本平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