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首家處方類數字療法(PDT)研發公司上市Better Therapeutics宣布已自愿要求從納斯達克退市,并將逐步停產關閉運營,裁減員工,為剩余資產尋找買家。值得注意的是,去年7月Better開發用于2型糖尿病管理的AspyreRx項目獲得了FDA的de novo批準;此外,該項目還在上個月獲得了用于治療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MASH)的突破性器械認定。但顯然在這一賽道中,商業化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此前另一家數字療法先驅Pear同樣因收入未能達標最終導致破產并以600萬美元的價格拍賣資產。雪上加霜的是,由于Better 過去六個月的股價“穩定維持”在0.2美元左右,截止3月15日收盤已跌至0.045美元/股,總市值僅剩224.38萬美元,較巔峰時期的29.4美元跌去了99.845%。因而Better難以從投資者那里獲得額外資金來進一步推進Aspyrerx的銷售。并且去年九月的公司報告顯示,Better累積虧損達1.343億美元,但賬戶中僅剩下660萬美元的現金。這一金額只能夠支撐公司運營至2024年第一季度。流動資金即將耗盡,產品商業化的道路仍然充滿不確定性,在諸多壓力之下,公司正在考慮債務重組或破產清算,但目前尚未做出最終決定。事實上,Better的“凋零”并不是一蹴而就。該公司自上市后的近兩年時間里,始終沒有產品落地。直至2023年7月,第一款軟件AspyreRx(原名BT-001)成功獲批,用于為18歲或以上的2型糖尿病(T2D)患者提供認知行為治療。這才打破公司長期以來在產品研發方面的停滯局面。但即使完成審批授權,數字治療產品在實際利益轉化方面還存在諸多痛點。據官網資料介紹,AspyreRx是一種數字化的認知行為療法(CBT),其原理是通過互動式療法課程、技能培訓模塊,幫助患者重構認知、建設情感,以此達到“讓患者自主地將行為變化與血糖和其他生物測量指標的改善聯系起來”的目的。另外,作為一種處方治療手段,AspyreRx是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情況開具處方后,才能將治療內容分為90天的周期并逐步交付給患者。簡單來說,這就是這一種干預方案,主要是通過APP或者AI等設備軟件來實現預防或者治療疾病的目的。治療手段的核心完全依靠患者的自主性,并且需要患者長期使用才能展現其治療效果。然而,由于健康管理需要扭轉個人之前歷經數十年所養成的飲食和生活習慣,而這些習慣是病人長期所養成的,甚至本身就是導致疾病的原因,要用戶去扭轉幾十年的習慣是非常困難的,只有非常自律的人才可能。所以數字療法的健康管理對于自律性較差的患者來說是無法達成的,這就意味著效果將大打折扣甚至是無效。其實,數字療法的興起主要是因為傳統醫療手段存在短板,作為傳統治療手段的補充和優化,觸達傳統行業無法涉及的院外健康管理部分。但是對于這樣枯燥且持續周期長的治療方式,鮮少有人能夠堅持下來。2020年,數字療法(PDT)興起,Better Therapeutics也是在這年踩著時代的風口誕生成立。方向是開發治療糖尿病、心臟病和其他疾病的數字療法。2021年10月29日周五,公司通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Mountain Crest Acquisition Corp II合并,完成借殼上市(股票代碼“BTTX”),上市前估值達到1.6億美元。彼時,公司沒有任何產品獲批,融資所獲得的資金也將全部用于推進其治療2型糖尿病的主導產品BT-001的臨床試驗。前有“數字療法第一股”PEAR鋪路,后有財神助攻,Better在納斯達克的征途也大獲成功。開盤第二日個交易日股價直接從13.86美元飆升到29.4美元/股,最終以84.3%的漲幅收盤,報17.14美元/股。正當市場以為這只黑馬將迎來節節攀升的火熱行情時,劇情急轉直下,上市第三日,BTTX股價暴跌32.91%,報收11.5美元,并且是連年下跌。從很大程度上來說,Better在重復前者PEAR的“老路”,不管是借殼上市還是資本市場的“曇花一現”,再到后來的裁員、出售合并,幾乎無一不同。事實上,自2022年年末到2024年以來,業內已有多家數字療法企業進行裁員或破產清算,包括曾經的全球“數字療法第一股”Pear公司破產、Biofourmis裁員18%、Akili裁員30%等。2023年1月12日,數字療法企業Akili公司宣布,其董事會批準了一項2023年運營計劃,包括裁員30%,即46人。該公司是為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癥(ADHD)的兒童開發基于視頻游戲的治療配方。2023年4月7日,Pear Therapeutics在官網宣布,已向美國特拉華州破產法院提交申請,進入破產保護程序,并對外尋求資產出售。6月,該公司在一場拍賣會上,被4家競標者以總價格60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4300萬)瓜分肢解。2021年12月,該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數字療法第一股”,估值人民幣110億元。但在上市次年,該公司就啟動了裁員,其2022年營收也僅達1270萬美元,虧損卻高達1.23億美元。2023年7月,Biofourmis證實已經在多個國家解雇了120名員工,其中包括美國的48名員工,其中大多數都是運營和行政人員。根據報道,在裁員前該公司擁有大約650名員工,也就是說此次Biofourmis裁員幅度已超18%,其表示主要系為減少運營和管理間接費用,以用于商業化工作和專注于美國市場的持續產品開發。據了解,Biofourmis于2015年在新加坡成立,曾經投后估值已突破10億美元大關,以1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92億元)的估值加入了獨角獸陣營。總的來說,數字療法雖然看上去火熱,但在逆人性、有效性以及支付壓力等多方因素的排擠下,難以獲得規模化發展。同時,企業距離商業化的成功為時尚早,加之規模化營收壓力,資本市場已逐漸回歸冷靜,因此賽道中的企業或將面臨資金不足問題。
文章來源:器械之家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資本立場,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本平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