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O行業作為一個整體,正在告別輕易就可以取得高增速的階段,要非常努力才能保持中低等的增速,部分企業企業可能還要經歷一段時期的業績下降。
黃金時代宣告落幕,白銀時代已經到來。
但是也不盡然,作為細分門類繁多的CXO行業,部分細分領域還在保持著難得的繁榮與高景氣度。
2024年3月25日,提供抗體偶聯藥物(ADC)及其他生物偶聯藥物的CDMO公司藥明合聯,發布了其在港股上市后的首份年報:營收和經調整凈利潤雙雙實現翻倍增長,其中營業收入增長114%至21.24億元,凈利潤增長112%至4.12億元。
在A股和港股的眾多CXO公司中,還能保持100%以上增速的,已經非常罕見,其背后是全球醫藥界對于ADC藥物的極大熱情,以及中國ADC藥物開發的高景氣度。
從2022年開始,國產創新藥企業在全球ADC藥物領域,逐漸嶄露頭角,最終成功走到聚光燈下。
僅僅在2023年,就產生了超過10項中國藥企向跨國藥企授權在研ADC管線的交易,涉及的外企包括輝瑞、默克、GSK、BioNtech、百時美施貴寶、阿斯利康等全球制藥界的新老巨頭。
其中,百時美施貴寶與四川藥企百利天恒之間的一項ADC藥物授權交易,以8億美元的首付款、84億美元的總交易金額,刷新了中國醫藥產業的多項行業記錄。
毫不夸張地說,在ADC藥物這個細分領域,中國以占據整體近50%的管線,成為全球高地,并已經成為了諸多跨國藥企的淘金之地,同時中國很可能已經成為了2023年ADC藥物最大的技術出口國。
相比于小分子藥物和單抗藥物,ADC的生產工藝要復雜得多,它涉及抗體、偶聯物、毒素三個部分的精妙配合,對生產企業的生產工藝和核心技術要求更高,因此其潛在的生產外包需求更為強烈。
根據藥明合聯招股說明書披露的數據,目前ADC藥物開發的外包率已達到約70%,遠高于其他生物制劑34%的外包率。
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之下,藥明合聯的高速增長也就在情理之中。
數據顯示,2023年,藥明合聯的高質量客戶累計達到345家,其中包括國際制藥公司和創新型生物技術公司;累積協助客戶遞交55份IND申請,全球前十大制藥公司中,已有六家與藥明合聯展開ADC等生物偶聯藥物的合作。
ADC CDMO的景氣度,并非藥明合聯獨享。
此前,港股上市的東曜藥業也披露了2023年業績數據,其ADC CDMO/CMO業務收入人民幣1.41億元,剔除非經常性因素影響,2023年全年收入同比增長達101%,同樣實現了翻倍。
東曜藥業早年也ADC藥物開發起家,后來轉型提供ADC CDMO服務,短短三年時間就實現收入過億,并且累積了近100個項目,可謂也是精準踩中了風口。
短期來看,ADC CDMO行業還遠未觸及天花板,仍有望在一段時期內保持高速增長。
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2022年至2030年,全球ADC藥物市場將維持30%的年均復合增速,到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647億美元。
目前,國內涉足ADC CDMO行業的企業還包括邁百瑞、博騰股份、凱萊英、皓元醫藥等CXO公司。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資本立場,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本平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