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諾華沉寂“讓賢”,默沙東、禮來拼命砸錢,諾和諾德研投令人“大跌眼鏡”。當全球TOP20大藥企研發費用率進行大PK,這場頭部的較量中,誰是智者?誰是贏家?
進入到2024年,一個行業“隱形”的共識是,大藥企們越來越依靠外部引進來維系增長。E藥經理人根據已披露2023年財報的全球上市制藥公司,以全年營收排序,計算了TOP20公司的研發費用率(研發費用/總營收*100%)。整體來看,依靠外部引進的趨勢在全球TOP20制藥公司中呈現分化,以再生元、福泰為代表的Biopharma、以羅氏、諾華為代表的Bigpharma,仍然以較高的研發費用率“消化”,而賽諾菲、艾伯維、安進等卻將研發費用“讓渡”給了外部引進。不過,諾和諾德卻是TOP20中的“一枝獨秀”, 不斷攀升的市值、高速增長的營收,產品幾乎純靠自研,研發費用率卻只處于14%的“地板”水平,然而老對手禮來2023年的研發費用率,卻足足比他多了一倍。如果計算TOP20公司整體的研發投入,金額超過1632億美元(約合11800億元),平均研發費用率約為25%。其中,羅氏、強生、默克、賽諾菲、拜耳僅計算制藥和疫苗業務20家跨國藥企中,除了Moderna之外,擁有高研發費用率的企業與往年沒什么不同,又早已大不相同。羅氏、諾華一直保持在較高的研發費用率水平,兩家以自研驅動的Biopharma再生元、福泰制藥也同樣如此。但與此前明顯不一樣的是,他們的前面有了默沙東這樣砸錢更猛的企業,同時,各家企業的研發策略,紛紛朝著一個新的趨勢變了。當外部經濟環境波動,自研投入回報率亟需拯救,臨床屢屢折戟,賺錢更難,新興生物技術的活躍很可能顛覆下一個10年時,大藥企們紛紛加大了外部創新力度,調整研發策略,合理分散風險,與之伴隨的是全球架構的調整。原由內部研發驅動的羅氏如此,內部研發產品在業界遙遙領先的諾華也是如此。研發費用率在30%及以上水平的企業,更是將行業的并購大趨勢深刻演繹,默沙東、禮來、再生元和福泰,都紛紛顛覆了多年來鮮少并購、或研投過于保守的印象。默沙東一改10年前被詬病研投過于保守的局面,2023年整體研發費用高達300多億美元。2022年,默沙東的研發費用率約為23%,1年時間過去,這一數字已多出1倍不止。其中,114億美元用于并購,僅收購Prometheus高調殺入中重度炎癥性腸病(IBD)領域,就花去108億美元。不僅如此,默沙東將并購、BD之風延續到了2024年,其在年初JPM大會上就釋放了“2024年大戲仍舊是并購與BD”的信號。就在近期,默沙東再次出手收購了一家ADC初創公司Abceutics。除了并購,默沙東剩下還有近200億美元的研發投入,成為“砸錢”最狠的MNC。歷史上很少作外部并購的禮來,搖身變為“并購狂”。2023年,禮來幾乎每月達成一起并購交易,收購公司涉及糖尿病細胞療法、ADC、核藥等諸多領域,快速拓展至了全球諸多新興潛力領域。一直專注于以“自研”破局的Biopharma再生元,自2022年打破35年不收購”金身“后,逐步加大了小型并購頻率。今年年初,再生元收購了明星Biotech公司2seventy bio,成功獲得后者在研新型免疫細胞療法的全部開發和商業化權益。近兩年的幾次收購,也反映了再生元戰略上出現的變化。福泰制藥則打破了“補強型”小型并購的傳統,橫向拓展的并購動作變得多起來,同時開始轉向了巨額并購。4月10日,福泰制藥和Alpine Immune Sciences共同宣布,兩家達成最終協議,前者將以每股65美元或49億美元的現金、總價約49億美元收購Alpine,押注 IgA腎病領域潛在BIC藥物,該筆并購系今年自免領域最大收購誕生。另一面,這幾家大藥企之所以將研發費用率放在一個高水平,原因還在于,當下他們既處于格外惹眼的聚光燈下,也如行走在鋼索上一樣,如履薄冰。默沙東一類的企業,其焦慮正刻畫進行動當中。K藥有可能成為史上“最短命藥王”,下一步,怎么辦?如何繼續發揮在肺癌領域的強者優勢……2024年,默沙東還會在2023年開展的20多項III期臨床研究上繼續加大布局,將繼續為尋找超級“重磅炸彈”而籌謀。另拿禮來和福泰為例。MNC中享有市值天花板的禮來,Biopharma中沖到千億美元市值陣營的福泰,格外受到資本市場關注。不管是已上市還是在研創新藥物,兩者的明星產品都被寄予了厚望。但同時,禮來和福泰所在的賽道,要么不缺強悍的競爭對手,要么因為比較“小眾”,難以突破銷售天花板。他們要做的,是加大研發,鞏固自身的產品優勢,同時開拓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于是2023年以來,禮來的研發之道,在于既要在GLP-1賽道上“稱霸”,又要在腫瘤、中樞神經、自免等領域多點開花,還要對不同新興技術領域的初創企業進行投資,擴展想象力。而福泰的研發之道在于,充分發揮基因編輯技術優勢,夯實在罕見病藥物研發上的護城河,鞏固在囊性纖維化產品上的“統治級”地位。同時繼續加大投入,跑在能與GLP-1市場潛力相媲美的鎮痛藥賽道最前列,用變革性的治療方案持續贏得市場的青睞。其實可以看到,研發費用率TOP10的幾家公司存在很大的共性——大手筆進行BD和并購,而研發費用率在第10名開外的幾家公司,其實原因各異,有人因為聚焦自研,但研發領域較為單一;也有人因為過度依賴外延,自研略顯疲態。禮來和諾和諾德就形成了極大反差,禮來以29%的研發費用率僅次于Moderna、再生元和福泰等三家Biopharma,而諾和諾德的研發費用率在20家公司中幾乎“墊底”,僅有14%,與其不斷攀升的市值、高速增長的營收形成了鮮明對比。不過,諾和諾德的研發費用率相對較低也有其獨特原因:與禮來較為多元化的業務不同,諾和諾德專注在心血管/代謝領域,其“大單品”司美格魯肽又表現出超高增速,這才造成了研發費用與收入水平的“失衡”。從營收層面來講,諾和諾德2322.61億丹麥克朗(約337億美元)的營收中,超過60%都來自于司美格魯肽系列產品的收入。而從研發層面來講,E藥經理人曾根據公開信息統計發現,諾和諾德目前較為核心的GLP-1和胰島素產品幾乎都來自于內部自研,因此也相對“節約”了很大一筆BD或是并購的投入。不過,自去年以來,諾和諾德也釋放出增加外部創新的信號。先是在2023年10月,以1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KBP Biosciences,又在今年3月以10億歐元收購了Cardior Pharmaceuticals。這兩筆收購都是在心血管領域,也可以看出諾和諾德有意通過BD或是收購的方式,將目光向糖尿病以外的慢病領域延伸。最讓人意外的其實是艾伯維,營收543.18億美元,常年穩居前五,然而其研發費用在2023年卻為76.75億美元,占比僅為14%,排在top20藥企中的末尾。艾伯維的研發費用居于“尾部”也并非僅在2023年。E藥經理人曾統計2022年之前10年的全球制藥TOP10藥企的研發投入水平,艾伯維也是“底部”成員。不過,從近10年的數據中也可以看到,艾伯維的研發投入其實一直在穩步增長,自2013年成立以來,艾伯維的研發投入已由最初的28億美元逐年攀升至2023年的76.75億美元,累積研發投入超過500億美元。同時,自2023年以來,自免領域的小規模“外延創新”也在成為艾伯維的主題,尤其是在進入2024年之后,2月28日,艾伯維以超7億美元的總額,與免疫治療公司OSE Immunotherapeutics達成合作;一個月后,艾伯維又以超2億美元總額將一家AI制藥公司收入囊中。當然,同樣遺憾的還有安進,按照2023年財報披露的數字計算,其研發費用率僅為17%,而這一數字在10年前還是22%。如果看數字則更加顯著,10年前,安進全年研發費用為40.8億美元,而到了2023年,安進的研發投入卻僅增長到了47.84億美元。不過,或許這也是從生物技術公司走向Biopharma的必由之路,以技術聞名的安進其實一直保持對前沿創新的敏感度,雖然在近幾年安進的創新多來自于外部,但能夠吸引到他的也多是FIC、BIC類產品。以264億美元收購罕見病制藥商Horizon,其兩款重磅產品治療甲狀腺眼病的Tepezza和治療痛風的Krystexxa,皆獲得了FDA授予的孤兒藥認定。并且可以看到,在近幾年的AACR、ASCO等會議上,KRAS抑制劑、DLL3/CD3雙抗等多個備受業界關注的焦點領域,幾乎都是由安進引發的熱潮。不過,同樣居于“尾部”的賽諾菲,卻是因BD與并購驅動增長,造成研發費用與營收比例的“割裂”。2023年,賽諾菲453.64億歐元(約483.4億美元)的營收,其研發費用卻僅為67.28億歐元(約71.69億美元),研發費用率約為15%。主要原因或許與賽諾菲的“基因”有關,通過一系列并購成為了全球營收TOP10制藥企業行列,其自免領域的核心單品度普利尤單抗和腫瘤領域的核心產品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Sarclisa都來自于外部合作。Nature雜志曾統計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間,FDA批準的前20家制藥公司藥物來源,賽諾菲和強生是前十中唯二獲批的產品全部依賴“外部創新”的公司。
來源:E藥經理人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資本立場,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本平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