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宇為您帶來深圳市高特佳投資合伙人張永麗女士在醫工整合聯盟高峰論壇演講的精彩回顧,本文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展開交流探討:分別是大健康醫療健康領域的發展趨勢,大健康領域我們要投什么?最后簡單介紹高特佳投資。
一、2020年中國健康服務業的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GDP占比9%
第一部分先看下醫療健康的行業概況。近幾年醫療工業規模企業增速基本上是在20%以上,大約是GDP增速的2倍;再一個根據2013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健康服務業的總規模會達到8萬億,而2011年大約是在2.4萬億,所以年均的增長依然是會保持15%左右,同時從醫療支出GDP占比來看,在2011年的時候,醫療支出占GDP約在5%左右;而到2020年占GDP的比重將會從5.1%提升到8.9%;對比全球有很大的差距(美國17.8%),這進一步說明醫療健康行業重大的發展機遇和巨大的前景。
二、政策加持高監管高準入規范醫療健康行業發展
從政策的角度來看,2016年十三五戰略把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也更加明確了醫療健康作為支柱產業的政策支持。另外無論是2013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還是2016年的國務院《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都提到了,醫療產業8萬億的規模和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速高于10%,對增長指標進行了量化。當然這個行業需求旺盛和高速增長的核心因素很多,包括人口結構的改變。比如人口老齡化,2016年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達到了2.2億人口,占比15%以上,同時慢性病的發生率也是高居首位,比如心腦血管、糖尿病、慢性呼吸疾病等帶來了一系列的疾病譜變化,當然還有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化等帶來的消費升級,以及由精準醫療以及基因診斷技術的不斷革新,包括AI技術帶來整體行業的技術革新,也離不開國家的政策。因為醫療健康關乎人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具有高監管高準入的行業特征,所以在近幾年尤其是在2010年之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來支持和規范行業的發展。
三、醫療器械是主營收入和利潤增長最快醫療子行業
這一組是工信部2016年GDP醫療板塊八個子行業的數據,畫圈標注我們醫工聯盟關注醫療器械領域,可以看到: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速度最快,處于八個子行業第一,現在的市場規模達到2800億。雖然在醫療工業板塊醫藥工業依然是最大的,大概占到了2.9萬億中接近2.4萬億的規模,但醫療器械的行業增速是第一的。從利潤的角度也可以看到,它在八個子行業里面利潤總額占比雖然不是最大,但是同比增長是最快的,達到了30%以上的增速。另外從資本市場的角度,可以看到醫療健康板塊(藍線)跑贏了標普500指數,中國的資本市場醫療健康也跑贏了滬深300的指數。統計2006年到2016年十年翻10倍A股市值的企業,總共是133家,其中排名前50的企業里面生物醫藥行業占到了三分之一的數量,可以看到具體細分領域,其實也是涵蓋剛才提到八個子領域的細分,都會有領域跑出來。所以醫療是當之無愧的出牛股行業。
醫療健康指數大幅跑贏滬深300指數
四、攪局式創新,提供更簡便和便宜的產品/服務
從對醫療健康行業的未來趨勢來看,首先是創新。結合十九大報告里面提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醫療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看得到比如看病難的問題,也是供給體系和有效需求結構不平衡造成的。從醫療行業需求來看,其實我們更多是關注在創新,包括技術創新領域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比如互聯網+醫療這樣一個模式,傳統的醫療板塊也面臨著新的商業模式的顛覆和創新,所以在新的商業模式創新上面,也是我們關注的。當然還有提供更簡單、便宜的產品和服務的攪局式創新,也是我們重點關注的領域。其次是價值。作為投資追求經濟效益或者經濟價值肯定是首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提高效益、改善體驗新的商業模式帶來的非經濟效益也是我們重點關注的。第三是市場。包括提高有效需求,以及可行性和醫改包括對有支付能力這塊的項目和商業模式也是重點關注的投資細分。
從剛才提到的這三個緯度然后進行醫療健康產業項目的分類,從供給端看,包括2B或者2C端,2C端可能更多的是患者或者亞健康人群,面對這兩類群體,在我看來真正的供給并不是技術越高越好的,而是解決有效需求。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基本上也滿足三方,一個就是所謂消費者,無論是患者還是體檢這樣的群體,另外一個就是產品服務的提供方,其實這就是涉及最大體量的板塊,包括藥企、醫生、醫院等等。再就是支付端,除傳統醫保體系以外,還有商業健康險以及個人支付這三個體系中的任何一方訴求的有效解決,也依然是我們投資關注的細分。
五、國內醫療健康產業的轉型升級進入加速追趕期
未來趨勢的第二方面是國內醫療健康產業將處于加速追趕期。在生物藥包括診斷試劑、精準醫療等領域有望更快追趕上先進國家的水平,在醫療健康領域,預計未來依然是加速追趕的時期。第三個就是醫療健康的轉型升級,中國創新力量在加強,可以看到市值超過2千億的恒瑞這樣一個資本市場對它的認可,當然依然可以看得到中國醫療的集中度不夠高,對比美國或全球格局,所以中國的醫療板塊轉型升級集中度也會不斷提升,其次包括政策的引導如一致性評價,中國加入ICH,參與全球的監管體系會對中國創新帶來快速發展,包括海外人才歸國等要素,都會進一步推動創新的程度,中國也將會逐步從醫療大國走向醫療強國。
六、重點關注綜合性醫療器械,體外診斷、高值耗材等領域
第二部分分享一下醫療板塊尤其是醫療器械板塊高特佳的投資布局。首先醫療健康細分領域眾多,各個細分領域不同發展階段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拿醫療器械來講,細分領域很多,按2015年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及醫療器械分類規則,細分分支43個。 2017年9月cfda發布的新的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將整合精簡為22個。
醫療健康還包括醫藥、醫療服務,整個領域細分眾多,在不同的階段有自身的特點。其中醫療器械涉及多學科,具有技術要求高的一個行業特征。醫療器械整體發展晚于制藥行業,以中低端產品為主,高端被進口把持,外資品牌強勢。圖中可以看出,從投資角度來看,在醫療器械領域,我們更多的還是聚焦在綜合性醫療器械,體外診斷、高值耗材等領域。
下面簡單地從VC和PE/并購的邏輯看下醫療行業。在VC階段,我們看中的是空間足夠大,高速成長的領域,行業格局未定;篩選賽道和選手。比如器械領域的IVD。在PE并購階段,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成熟領域,如器械的生化診斷,某些具有資源型屬性的細分行業(血制品、連鎖藥房、銷售渠道)等,通過對接或者嫁接優質資源這樣一個形式。從醫療器械來看,國內增速在20%以上,工業總產值約3千億規模,總體來看,我國藥品/器械大約1:0.2:;全球的平均水平是1:0.7,歐美和日本可以達到1:1,說明中國在醫療器械的板塊應該有巨大的提升空間,這也是投資機構和眾多實體企業在器械布局的原因,包括影像診斷、體外診斷、骨科等高值耗材等。
七、兩種不同投資邏輯:高速成長企業和領頭羊企業?
下面這部分分享下高特佳在醫療器械板塊的投資案例。我們最早是2003年投資邁瑞,當時邁瑞的企業規模還不大,可以說很小,利潤大約3000萬。當時也是一個巧合,但更多的還是基于當時全國的器械都還未成形,高特佳投資判斷是邁瑞處于高速成長期,國產替代以及邁瑞團隊優勢,所以我們是用vc的投資邏輯,看中了賽道,選擇邁瑞當選手。第二次投資是2016年12月份邁瑞中概股回歸的時候,全國整個醫療器械行業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和積累的階段,很多領先公司都已上市,整個醫療器械尤其是綜合醫療器械影像設備行業格局基本已定,所以在二次投資邁瑞的時候,邁瑞的估值五百多億,我們都在想未來賺錢的邏輯是什么,為什么去投?高特佳認為,如果一個行業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在整個行業格局很難被顛覆,一個領頭羊公司的價值往往會超出第二名第三名幾倍以上。基于這樣一個邏輯,高特佳第二次參與了對邁瑞的投資。但與第一次是基于完全不同的投資邏輯。前后兩次投資的邏輯是不一樣的,當然投資背景也不一樣。
2017年11月份,我們投資聯影,其實投資邏輯更像2003年邁瑞的邏輯,但是它又兼具2016年投資邁瑞的邏輯,聯影是它所在細分領域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可以參與全球競爭的公司。同時它的細分領域處于整個行業的快速成長時期,所以2017年參與聯影的投資。
八、 體外診斷行業還有進一步的行業細分空間
在體外診斷這個細分領域反映出和綜合性醫療器械完全不同的行業特征,綜合性醫療器械的細分江湖格局已定,但是在ivd行業并不是如此,還需要做行業細分。。比如免疫、分子診斷等屬于快速成長的細分領域,具有創新和發展潛力,展現的特點是每個企業都有各自的發展空間,只要公司在某一細分有足夠強的競爭力,市場就會提供空間,就會贏來持續發展的可能性。高特佳認為,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行業階段特質,ivd行業要到進入領頭羊企業整合階段,未來還需要一段時間,這時間的窗口上還可以更快的去跑,基于這種邏輯,我們在這領域布局的公司比較多。
九、二代測序領域領頭羊格局基本形成
第二個就是二代測序這個細分的業務開展方式,與體外診斷中的免疫、分子診斷不一樣,對這個行業,里面并沒有呈現出太多的主題。而且二代測序可以看得到在早期就呈現了一定的行業集中度或者先發優勢的特征。基本上前五名的市占率已經非常高,所以二代測序里面我們要投到一些領先的企業,可能后來者再超越的難度比較大,當然這個行業未來是否會走類似于分子診斷的模式,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十、投資策略:大比例參與長時間持有
最后一部分就是簡單介紹高特佳投資集團。公司2001年深圳成立,在2012年之前是全行業投資在2012年隨著博雅的上市,公司聚焦在醫療健康板塊,因為聚焦專注所以在整個醫療健康領域覆蓋了從天使到VC到PE并購全階段的投資。目前已投資的醫療健康企業70多家,我們管理的資產規模200多億,目前依然是博雅生物(300294)控股大股東,同時公司在上海、北京、南京建立了業務總部來進行項目端以及資金端的覆蓋。
上圖是高特佳發展歷程,2001年成立,2003年首次投資邁瑞,2007年投資博雅生物, 2012年博雅上市,聚焦醫療板塊,到2016年健康產業三期基金成立,到現在百億基金設立。基金規模和項目投資上有一個巨大的提升,從十幾億到幾十億到百億基金的管理。同時高特佳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肯定,無論投中或清科或其他機構排名,位居醫療投資機構前十。投資策略包括長線投資, VC基金是9到10年,一般的基金也會在5-7年,希望以更長時間伴隨企業成長,第二個我們會對企業釋放出來的股權,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們希望大比例的參與,也更好的對企業進行戰略、品牌等一些投后管理的賦能,同時剛才提到醫療板塊全階段覆蓋。
來源:思宇醫械觀察